從這一天開始,秦國正式步入在各方面研究微觀世界的探索。
過往古人一直強調修內在,守心;記錄經典也采用固有的習慣,側重于精煉的表達,寫文章一定要準確傳神。
只是從今日起,情況卻要徹底變化了。
秦國內部開始在扶蘇的影響下分化出兩個重大體系,一個就是經文學派,一個就是微分學派。
過去在數學上,一個思想用幾句話表述完即可,如今卻要按照秦二世的要求,非得用數字、符號來將公式表達出來,使之簡化為人人都能運用的工具。
為此,秦國人也按照扶蘇說的,開展了什么實驗小組,實驗小學。帶了一批小學生在太學讓他們一邊學習,一邊通過他們測驗那些數學道理能不能給小孩子講明白,甚至于能不能給街邊賣菜的老大爺講明白。
老秦國畢竟底蘊深厚,家家起碼都有幾本書,一本易學,男人看不懂也不要緊但是可以拿出來裝逼;另一本就是乘法口訣,乘法口訣和兩千年后扶蘇穿越過來的世界所背誦的表一模一樣。
區(qū)別只是人家秦始皇時代挖掘出來的乘法口訣表順序是倒著來的,從九九八十一開始,而現代乘法口訣表是從一一得一開始。
張蒼雖然不情愿,但是還是被耿壽昌拉去做數學研究。
他們就對土地劃分的思想重新整理過后,開始發(fā)展出了秦國歷史上第一個數學公式——微積分導數公式。
這個公式提前了一千年問世,相當于世界上第一個數學公式。
所謂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。
有了葫蘆難道還不會畫瓢嗎?
在數學上,秦國人終于把那一直都短缺的一個板塊給補齊了。
除了數學,接下來就是物理。
按理說,這煉金術應該是和微觀化學關系密切,畢竟都是玩配方的。不同配比的藥粉下去,有的會發(fā)生爆炸、有的會變色、有的會凝固。
但是因為這是大秦時代,沒有那樣先進發(fā)達的技術工具,連個玻璃都弄不出,橡膠都做不了,更不要說弄什么精密觀察儀器、整什么微觀玻璃器皿了。